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官网!

专注鲜果配送

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全国咨询热线1596562653
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录

新闻动态

 

推荐产品

24小时服务热线 1596562653

版面速览 2月5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推出“

发布日期:2024-02-07 09:11浏览次数:

  原标题:版面速览 2月5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推出“保护湿地 留住美丽”专题

  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也是第2个联合国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口号是“人与湿地生命交织”。

  同时,今年也是贵州省湿地保护中心成立10周年。10年来,我省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全国率先以“湿地零净损失”的理念划定湿地保护红线万亩,共发布省级重要湿地名录73处,一般湿地名录5143处。

  在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从江加榜梯田、石阡鸳鸯湖、凤冈龙潭河等国家湿地公园,从湿地管护员、摄影爱好者、村民、民宿经营者以及专家学者等角度,报道各地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探索湿地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脊椎动物6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包括黑颈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50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45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市级湿地公园1个;

  今年,是贵州省湿地保护中心成立10周年,1月1日,《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2023年修订)》正式施行,为贵州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依据,进一步推动全省湿地保护事业发展。

  2014年,贵州省湿地保护中心成立,并发布《贵州省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14-2030年),首次将湿地纳入自然资源资产,在全国率先以“湿地零净损失”的理念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年来,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湿地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全面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湿地公园50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45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市级湿地公园1个;对全省73处省级重要湿地实施全覆盖动态监测与评估,监测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1月18日,草海保护区候鸟栖息地监测到黑颈鹤2597只,创下历史新高,草海成为全球黑颈鹤种群密度最大的越冬地。 刘广惠 摄从湿地面积来看,据2021年国土“三调”成果变更数据显示,贵州省全口径湿地面积385万亩,约占国土面积1.46%。据省湿地保护中心主任邓伯龙介绍,贵州湿地资源总量不大,但生态区位极其敏感,是“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维护水生态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湿地生物多样性来看,贵州湿地植物有1457种,国家Ⅰ级保护种类1种为云贵水韭;脊椎动物有618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包括黑颈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近日,首次记录到卷羽鹈鹕、蓑羽鹤、雪雁等珍稀保护鸟类在草海出现。

  从湿地保护制度来看,我省对湿地管理实行“全面保护、总量管控、分级管理”。近年来,依托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的持续建设,全省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性、完整性、稳定性得到增强,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效应。全省多处国家湿地公园成为群众共享绿意空间的场所、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窗口、地方靓丽的生态名片。

  从江:一片田,让家住深山的人奔向富裕从7岁开始学种田,今年60岁的王培军种田种了半个多世纪。

  王培军的家,就住在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里。这里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加车村,是我省唯一以稻田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面积903.5公顷。

  2月1日,正值腊月农闲时节,记者在加榜梯田看到,田里的稻子早已收割完,青山环绕下,层层错落的梯田露出了一湾湾明亮的水,水面仿佛一张张形状各异的明镜似的,在大地铺展开来,裹着一丝冷气的微风吹过,云雾蒸腾的画面如梦如幻。

  “坚持山泉水灌溉,不撒化肥农药,农家底肥从山上挑到山脚的田里,将二十四节气中的农事活动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王培军相信,千百年来,老一辈人祖传下来的种田方法,不仅天然原生态,还蕴含着农家人最朴素的智慧。

  “一亩稻禾十里香,一家蒸饭全寨香。”加车村党支部书记王小楼说,加榜乡拥有悠久的稻米种植历史,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其稻米品种的独特性,对冷、阴、烂、锈田的适应性极强。

  冬日加榜梯田一景。金秋时摄“冬季,水能养田,防止田埂干裂,还能养鱼。”望着顺山势排开的梯田,王小楼向记者介绍,现在的梯田里正藏着不少稻花鱼呢。

  正是这种特有的人工农田湿地景观和农耕文化保护价值,使得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国为数不多以梯田形式存在的重要人工湿地。

  从江县林业局自然保护地服务中心主任申银华介绍,加榜梯田海拔高度从380米到1467米,山高、坡陡、谷深。公园共有蕨类植物21科27属33种(含栽培种及变种),种子植物93科252属334种,湿地公园内有3种兽类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5种鸟类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构成了“山地—森林—村庄—梯田—河流”一体化复合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覆盖加榜乡周边村寨600余户、2800余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散落在田间的苗家吊脚楼,犹如一个个生态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向世人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加榜梯田旖旎的自然风光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2023年,当地引进贵州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旗下的贵州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管理。

  加榜梯田由此变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不仅修建2.2公里长的游客步道,还搭建了6个梯田观景平台。从去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至今,不到一年时间,已接待游客11.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00万元。

  曾常年在外省打工的王小楼,抓住家乡生态旅游的“商机”,大胆贷款创业,在村里海拔最高的螺蛳梯田观景台旁,打造了20间客房的民宿小店——万隆庄,每年增收20至80万元。

  “除了住宿,我们还邀请客人到田里抓鱼,体验农耕文化。”王小楼说,去年仅抓鱼这一项活动,就有3000多元的创收。

  “梯田造在山间,山林涵养水源,山涧流灌梯田;田坎边坡割草,牛圈上坡沤肥,就近施肥培土……”从江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明学说,加榜梯田的复合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既为百姓提供生存所需,又能防止环境污染,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近期,景区还推出“我在加榜有良田”活动,游客可以在领种的梯田里种稻放鱼养鸭,体验古老的农耕文化,还可以收获绿色农产品。

  将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旅游景观融合,贵州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贵州样本”。

  石阡:一汪湖,让上千只鸳鸯欢唱嬉戏清晨7点,石阡县枫香乡鸳鸯湖村雾气蔼蔼,47岁的王金喜搓了搓手,哈出一口白气,开始了一天的划船巡湖工作。

  王金喜是贵州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湿地管护员,与鸳鸯日月相伴了近两年,他习惯了远远地守护着这些“湖中精灵”。

  2022年7月,王金喜被贵州省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下称鸳管局)聘请为湿地管护员,主要负责清理湖面垃圾、劝离垂钓人员等工作,给鸳鸯湖1500多只鸳鸯营造优质生活环境。

  “河湖长度12公里,绕湖一周3个小时左右,每天清晨都要听着鸟鸣在青山碧水间转一圈,心里才踏实。”王金喜说,鸳鸯湖生态变好,水中生物也多了起来。去年10月,他与同事还在湖里发现了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

  “以前,这里的鸳鸯并没有现在这么多,我记得2014年的时候,也只有不到400只鸳鸯。”王金喜回忆。

  成群鸳鸯在鸳鸯湖湿地公园湖中戏水。 (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供图)“鸳鸯是一种生长在东北地区的小型游禽,每年9月底10月初会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次年3月底4月初迁回。”鸳管局财务科科长曾衍兰介绍,鸳鸯湖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暖湿共节,年平均温度16.5℃,全年无霜期约305天,加之天然沼泽、河谷、石洞、树丛较多,鸳鸯湖成了野生鸳鸯的天然栖息地。

  “毛色艳丽的叫做鸳,为雄鸟;毛色灰黑的叫做鸯,是雌鸟,每年2至6月是鸳鸯的孵化期,这期间躲避天敌和储存食物至关重要。”提起鸳鸯,与其相伴多年的王金喜仿佛打开了话篓子。

  “鸳鸯属杂食类动物,秋冬迁徙时以玉米、稻谷、水草籽等植物为食,春天繁殖季节则以蜗牛、蛙及各种昆虫等动物为食。”王金喜接着说,鸳鸯湖被佛顶山脉8000余亩林地包围,加上周边农田较多,食物充足,且沿线没有猕猴、豺狼、老鹰等天敌存在,所以每年冬季到鸳鸯湖过冬的鸳鸯越来越多。

  气候适宜、栖息便利、食物充足、缺少天敌,“闻讯赶来”的鸳鸯越来越多,“湿地公园涉及石阡县6个乡镇(街道办),沿线农户都会自觉保护这些远方飞来的‘客人’,偶尔还会进行人工投喂,一来二去,甚至改变了部分鸳鸯千百年来的迁徙习惯。”鸳管局局长刘成介绍,目前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鸳鸯种群数量达到1500余只,其中有700多只成了留鸟,一年四季都生活在鸳鸯湖。

  上千只鸳鸯从东北跨越千里远赴西南过冬,近一半候鸟从“外来者”变成“原住民”,“鸳鸯飞来就不想走,鸳鸯湖逐渐成为‘候鸟天堂’。”刘成说,由于湖区分布的鸳鸯数量甚多,加之种群密度最大,鸳鸯湖成为全国野生鸳鸯最大的栖息地,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是贵州湿地的稀缺珍贵资源,石阡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鸳鸯之乡”。

  “自2011年来,我们通过聘请湿地管护员、加强科普宣教等多举措保护鸳鸯湖湿地环境,已累计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用于完善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和保护修复湿地环境。”刘成介绍,多措并举保护下,湿地公园动植物的种类有了明显的提升,目前,发现的动植物达到了1038种,其中动物有790种,植物有248种。

  凤冈:一条河,让摄友尽享拍鸟乐趣自从5年前镜头里首次出现太阳鸟的身影,遵义市凤冈县76岁的摄影师蒲德友更加坚定了与鸟相伴、摄鸟相伴的决心。

  “太阳鸟因体型较小,又被称作‘亚洲蜂鸟’,对环境非常挑剔,对外界警惕性极高,以前在凤冈很少见到。”

  1月31日,蒲德友在贵州凤冈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下称龙潭河公园)向记者展示他拍摄的太阳鸟照片。照片里的太阳鸟,有的零零散散,有的成群结队,觅食嬉戏,姿态优雅。

  龙潭河是乌江的一条支流,从凤冈城中贯穿而过,河流长度26公里,流域面积462.25公顷。9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污染的河道。

  “那时候水质黢黑,鸟类也少,沿河散步都能闻到臭味。”蒲德友的照片清晰地记录着那时污水横流、杂乱不堪的场景,同时记录了这个乱河滩一步步变身“鸟类天堂”的变化过程。

  凤冈县于2015年开始大规模治理龙潭河流域环境污染,同年启动了贵州凤冈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投入建设保护资金6.5万元,通过源头治污、河道治理、沉淀净化和有氧过滤等方式,重新恢复龙潭河生态。

  凤冈县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凤冈县林业局供图)“2018年湿地公园建成后,水清了,树多了,草绿了,大量的鸟儿也飞来了。”凤冈县林业局湿地公园管理股负责人黄学宪介绍,目前湿地内有195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了“亚洲蜂鸟”太阳鸟在内的75种鸟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铺开,地下水位慢慢上升,湿地公园内出现了永久性河流、洪泛湿地、喀斯特溶洞湿地、库塘等4种湿地类型,水质也从劣五类升到了三类。从以前只有柳树、槐树等少量单一树种变成了如今菖蒲、浮萍遍布的182种湿地植物,湿地率达54.47%。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我要把这些美丽的身影定格下来。”从2018年起,同为凤冈县摄影协会会员的秦礼兴便开始与蒲德友一同用镜头记录龙潭河公园里的鸟类。

  “秦老师比我年长两岁,因三观接近谈得来,我们两人经常结伴而行,新发现鸟类都要相互通气,以免错过拍鸟时机。”二人拍摄的照片经常在凤冈县鸟类摄影展上展出,一张张灵动的图片,生动诠释着这里的“生态之变”。

  与鸟儿接触多了,两位摄影师渐渐喜欢上了它们,甚至变得痴迷。在他们的镜头里,为鸟儿按下过上万次快门。秦礼兴说,一开始许多鸟儿他也不认识,每次拍完就回家查资料,慢慢就熟知了它们的名称和习性。

  “尊重它们,善待它们,把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一棵树,融入自然,静静等候,这就是我的拍鸟心得。”蒲德友说。

  龙潭河公园的建成为沿线万人提供了休闲去处。“为鼓励像蒲、秦二人这样的爱鸟人展示湿地作品,支持更多凤冈居民走进湿地、爱护湿地、宣传湿地,我们林业部门多次举办了以龙潭河为主题的征文、摄影活动。”

  凤冈县林业局局长刘安静介绍,自2018年起,凤冈县以龙潭河湿地公园为主题举办了征文比赛、摄影采风活动各两次,共收到征文、摄影作品近300份,累计发放奖金4.21万元。

159656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