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官网!

专注鲜果配送

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全国咨询热线1596562653
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录

新闻动态

 

推荐产品

24小时服务热线 1596562653

“长桥”千里写传奇

发布日期:2024-01-28 05:48浏览次数:

  “长桥”千里写传奇如果说中华文明史是一部绚烂长卷,那么河西走廊连接东西、融通中外的篇章就是其中的彩页。

  丝绸之路、玉石之路、茶马古道,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赋予河西走廊的伟大使命。自汉以降,从史无前例的凿空到全方位的经略,从彼此往来到深度融合,一代又一代的使者、行旅跨越千山万水,在声声驼铃中跋涉前行,让河西走廊荟萃了无数史诗和动人故事。

  “三边锁钥河山壮,万国车书驿路通。”这条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会地带的狭长廊道,犹如“国之长桥”般承载起启东承西的重任,为推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强大动力,阐释着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优秀传统和合作共赢的伟大襟怀。

  昔日响彻河西走廊的驼铃声已尘封进历史。而今,这里成为促进东西文明对话、加强中外交流的独特舞台。敦煌文博会搭建起交流互鉴的新平台,治沙抗旱的“中国方案”从这里走向世界,见证新西兰和中国友谊的培黎学校在这里续写传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河西走廊“一桥飞架贯东西”的使命已经奏响新时代强音。

  2023年11月21日,伴随汽笛长鸣,“敦煌号”国际货运班列从敦煌火车站出发,一路向东,直奔海洋。列车上装载的1000吨产自敦煌的石棉,先运抵天津港,最终以铁海联运的方式抵达泰国曼谷。

  茫茫戈壁,大道纵横。像百川汇海那样,“敦煌号”列车出发后不久,就从一条铁路支线驶上西北交通主动脉——兰新铁路。沿途,笔直的铁路、宽阔的高速公路、银光闪闪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以及油气管廊,与兰新线平行而建,沿河西走廊向东、向西蜿蜒。立体交互的基础设施网络将广袤的大西北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相连。

  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新亚欧大陆桥是“一带一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架构的组成部分。其中,从连云港到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是必经之地,也是关乎新亚欧大陆桥畅通的“锁钥”。

  打开中国地形图,河西走廊的南部,是高寒缺氧的巍巍青藏高原;向北,是由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组成的千里大漠。古时,只有沿河西走廊这个水草丰茂的天然廊道东来西往,才最经济、最安全。于是,人们在这里建起长城、官道、驿站等“基础设施”,全力保障河西走廊的畅通,为过往使者、商旅提供补给,搭建起联通中原与西域的陆路通道。整个河西走廊,仿佛一座以绿洲为“桥墩”,各类道路、管廊为桥体的“大陆桥”。

  河西走廊的畅通与否,一直关乎国家战略:左宗棠经由河西走廊进军新疆收复领土;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大量援华物资经由河西走廊源源不断运往内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河西走廊的基础设施联通迎来空前大发展。

  1952年,兰新铁路破土动工,三万劳动大军鏖战乌鞘岭;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竣工,河西走廊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1990年,新亚欧大陆桥贯穿河西走廊;20世纪90年代末,从连云港到霍尔果斯的连霍高速开始建设……

  进入新时代,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一个更加立体、通畅的黄金通道在河西走廊加速建成。

  2012年,甘肃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开工建设;2014年,兰州至新疆高速铁路全线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2019年,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在兰张三四线铁路武威东站站房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搬运板材、安装设备,机器轰鸣声、焊接声此起彼伏……

  中建铁投集团施工标段项目经理左君说,这条铁路建成通车后,河西走廊东端节点城市武威至兰州的旅行时间将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一半以上,推动河西走廊更好融入全国路网。

  时空变幻,岁月如歌。如今,河西走廊这座“大陆桥”,在时间洗礼下,沉淀为一条更宽广的臂膀,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漫步敦煌,如入汉唐。这座城市,早在两千年前就见证过东西往来的繁荣。如今,它依旧盛大辉煌,吸引着万千游客。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里,当看到壁画上高鼻梁、深眼窝的西方商人,牵着载满货物的骆驼,与东方的商队相遇时,游客们不禁惊叹:古与今,一步之遥。

  “商旅往来,无有停绝。”西汉时期东西方商贸往来的景象依然在今天的河西走廊不断上演:从农产品到新能源装备,经贸往来、技术交流日益频繁。

  在敦煌市转渠口镇的甘肃本源兴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工人们忙着精选、包装贮藏在恒温保鲜库的红提葡萄。海关工作人员现场办公,把关果品包装、运输全流程,确保“抢鲜”出口。

  两千多年前,葡萄与胡萝卜、胡麻、大蒜等作物,通过河西走廊东传进入中原地区。两千多年后,产自敦煌的3000吨优质红提葡萄由此出海,销往泰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国家。

  令人称奇的是,河西走廊这片戈壁滩上不仅种出了瓜果蔬菜,还种出了“太阳”。

  在敦煌市区,许多游客能看到20公里外戈壁滩上的耀眼光点。那些光来自1.2万面“超级镜子”的反射。这座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每年所生产的绿电可减排35万吨二氧化碳。

  电站负责人刘福国说,全球范围内的光热发电仍处于多技术并存的示范发展阶段,河西走廊上的这项探索,为推广太阳能光热发电提供了样本。

  面对全人类的共同课题——能源可持续开发问题,河西走廊在近十年间,持续贡献着各类解决方案。这里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

  2023年10月16日,远在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的50兆瓦风电项目正式并网。建设方介绍,电站并网后每年将为当地带来2.3亿度清洁电力,缓解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电力供应紧张问题。

  位于嘉峪关市的酒钢集团公司是该项目风机塔架订单的承接方。企业从生产、包装、运输等方面为客户量身定制方案,并协调技术人员远赴哈萨克斯坦,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

  从嘉峪关一路向东,就来到了寓意汉代“武功军威”的城市——武威。这座扼守丝路枢纽的历史文化名城,正跃马扬鞭,奔腾而来。

  2014年,武威建成国际陆港,以“天马”命名的中欧班列由此开出,装载着西北地区的工业产品、特色农产品运往哈萨克斯坦、德国等中亚和欧洲国家。俄罗斯木材、中亚小麦搭乘返程“天马”运回国内。

  走进武威国际陆港,塔吊耸立、叉车穿梭;木材产业园区车间里,木材满仓,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工一批自新西兰进口的木材。

  几个月前,这批木材搭乘轮船从新西兰吉斯伯恩港出发,越过茫茫大洋,历时20多天,到达山东日照港,卸船通关后,又经铁路专用线装车,运至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之后被加工成各类木制品进入千家万户。至此,进口原木完成了一趟新丝路之旅。

  跨越山海,经贸互利。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正如古丝路上川流不息的千年驼队,充满生机与活力。河西走廊这条连通中外的金色纽带,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敞开大门,世界也报以热情回应。

  驻足有着“万神殿”之称的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上能看到来自印度的飞天,道教的朱雀、玄武,以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女娲、雷公等形象。

  小小斗室里,不同宗教共容一窟,东西方诸神同处一地。文明的碰撞交融孕育出了盛大辉煌、流传千年的文化奇迹,其中的包容开放之姿更是令人惊叹。

  不难想象,两千多年前,丝路重镇敦煌是如何张开双臂欢迎沿着河西走廊踏雪翻山而来的万国来宾。文明的因子在历史长河中漂流,在往来互通间生根发芽,在新时代通过更多样的方式开出锦簇花团。

  敦煌汉简、土库曼斯坦乐器、巴基斯坦犍陀罗雕塑……2023年9月,在第六届敦煌文博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件展品呈现了不同文明的传统和艺术,把人们带入丝路历史的时空隧道。

  “我们的生活之所以丰富多彩,得益于文化的交流交汇。”甘肃政法大学教授奥莉娅·普隆金娜说。16年前,她在家乡俄罗斯奔萨市观看了中国舞蹈节目《千手观音》,从此爱上了敦煌文化,如今她已成为敦煌文化的研究者。像她一样,被敦煌文化吸引的外国学者越来越多,他们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增添了新的注脚。

  20世纪60年代,莫高窟迎来捷克斯洛伐克文保专家的现场授学,由此开启了敦煌文保技术的国际合作之路。其中,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合作持续30多年,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的典范。双方合作完成修复莫高窟第85窟,探索文物保护流程,直接推动了行业标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出台。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也与日本的东京艺术大学、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大阪大学及美国的西北大学等机构开展广泛合作。

  受益于国际合作,敦煌文物保护事业不断加速、人才不断汇集,从过去的跟跑变为如今的并跑、领跑,从过去的接受帮助变为互学互鉴、共同进步,壁画、土遗址等保护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敦煌研究院专家多次前往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丝绸之路古遗址的考察和交流。通过联合考古等形式,敦煌文物保护技术逐步走向吉尔吉斯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文明交融是最美好的相遇。从古到今,河西走廊犹如一个大舞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为命运与共的使命与责任,从不同地方来到这里。

  在以山丹军马场闻名的山丹县城,有两位用外国人命名的街道:艾黎大道和何克路。

  当地人滔滔不绝地讲出这两条路的缘起:这是为了纪念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和英国友人乔治·何克在1942年创办了山丹培黎学校。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工农业技术,在河西走廊播撒下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

  距离山丹培黎学校不远处,一所崭新的培黎职业学院拔地而起。新学校将多年以来从国际教育合作中积蓄的营养,转化为向外输送的能量,搭建起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技术培训的桥梁。

  2024年秋天,首批巴基斯坦留学生将来到这里,学习现代农业等实用技术。“在这里,巴基斯坦青年学子可以开启新的旅程,在与中国学子的交流中成长、进步。”巴基斯坦籍教师沙凯尔·杰米说。

  杰米已在培黎职业学院任教两年。他畅想着这些学子毕业后的无限潜能,或留在中国深造、或入职中资企业、或回国创业……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正以新面貌为彼此提供更多价值。

  在武威市区中心繁华的街道里,坐落着安静祥和的鸠摩罗什寺。相传这里曾是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的驻锡弘法之处。置身其中,八角十二层的佛塔巍峨庄严,塔身悬挂的金铃随风轻摆。

  1600多年前,这位高僧踏上佛教东传的要道河西走廊,客居武威17年,潜心学习中原文化,通过译经讲经推动古老的华夏文明与古印度文明有机交融。

  斯人已逝,而他所翻译的典籍一直被沿用,其影响范围早已远远超出河西走廊的自然地理界限。在这条他行走过的通道里,人与人的交流合作依然经纬交织。

  离开鸠摩罗什寺,出城后一路向东,70多公里外的腾格里沙漠边缘,数十名年龄、肤色各异的学员正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压麦草方格。听着科研人员的介绍,他们在笔记本上用各自的语言记下关键步骤。

  长久以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这里的人们一直在寻求与沙漠的共生之道。他们的经验已经走出河西走廊,惠及饱受沙患的国家和地区。

  来自纳米比亚的农业科技官员艾琳娜跨越一万多公里、经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只为学到有用的治沙方法。在她写满了要点的笔记本上,记者看到,她还专门手绘了麦草沙障的制作流程:先开槽,再覆草,麦草入沙10厘米,露出20至30厘米……

  “改善生态环境关乎全人类,河西走廊的治沙实践,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树立了标杆。”艾琳娜说。

  行道有尽,纪行未止。这条通道承载着人们对于诗意与远方的热情追求,连接起跨越山海的相知相往,文明交流与融合的故事也将在这里延绵不绝。

1596562653